发家致富考科举 - 第53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一谢凡会试中式,成为进士便是板上钉钉。他们几人身为谢凡亲近之人,也会与有荣焉,甚至可以称得上一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后好处简直不胜枚举。所以为着谢凡参加会试,他们三人亦是尽心尽力,积极张罗筹备。

    此时北京城天气依旧寒冷,陆才明与张世贤特意为谢凡备下了马车赶考。马车也是特意预备过,四周皆挂上了厚实的布帘。又为谢凡准备了厚实衣服鞋帽,暖烘烘暖手炉。

    可是外间依旧寒冷,一出马车,谢凡便被冷得浑身一个激灵,又打了个喷嚏。

    谢凡站在应天府一队举子之中,在贡院门前候考,搓着手跺着脚默默等候。好不容易等到点名,众位举子便如乡试一般,依次接受搜检。

    会试搜检依旧十分细致,甚至比乡试搜检更为严格。帽须单毡,鞋须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也必须切开。

    大明立国之初,洪武年间,举人应试查检尚且较为宽松。太祖曾云:“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夸何以盗贼待之。”

    然而时殊世异,科举文章文风渐渐冗滥,多数文章千篇一律。举子记诵稍多即有可能中式。所以曾有举子,尽抄录小本,挟以入试。御史便建言朝廷应当严格搜检。

    如有举子夹带舞弊被抓,便先要荷校(戴枷)在礼部门前示众一月,再送法司定罪。惩罚多为处以杖打之刑,之后削去举人功名,贬回原籍成为庶民。

    故而会试考场搜检格外严格,渐渐成为惯例延续至今。应考举子须得解衣脱帽,且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在北京城初春的寒风料峭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赶考举子们现场脱下衣服鞋袜,由四位搜检兵士一一检查。不过此时众位赶考士子都身负举人功名,搜检兵士相对乡试搜检更为客气,举人们不必赤身裸体。

    虽然现场生了炭火取暖。可是春寒料峭中脱去了外衣,也将谢凡冷得瑟瑟发抖。

    此次考篮中文具与乡试时候类似,只是吃食皆是尤厨子Jing心预备。因为尤厨子历来洋洋得意自己曾在西北勾军,特意为谢凡准备了烺干粮。

    烺干粮正是尤厨子在西北时所用军粮,因为用水少,容易储存,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用开水泡软食用。尤厨子为了方便谢凡入口,又粗粮细作,额外加了蜂蜜和大红枣,让烺干粮入口香甜,远远胜过寻常军粮。

    为防止搜检兵士与举子勾结舞弊,搜检兵士皆是从全国各省卫所兵士所选。轮到谢凡,恰好有搜检兵士便是出自西北卫所,见到烺干粮颇为诧异。将烺干粮切碎之后见其中有丝丝红枣,更是面露微笑。

    谢凡却是不知,只是照例同乡试一样,拿出一钱银子交给检查兵士。那士兵笑嘻嘻收了,又对谢凡拱了拱手,将谢凡顺利让了进去。

    入得号房,谢凡见到北京礼部贡院与南京江南贡院略有不同。似乎更加宽阔一些,里面摆放有炭盆和恭桶。只是因为北方风沙远胜南方,号房内颇有些灰尘,显得脏乱。

    谢凡进得号房便拿出考篮中手巾抹布,将号房打扫干净,方才能够落座。

    谢凡心想:“号房脏不打紧,最要紧是个正常号房,不漏风雨,不临茅房。”

    举子们入闱完毕,号军便将每个号房与巷栅门上锁。谢凡依旧照例礼貌为号军送上银子。号军亦是殷勤为谢凡端来热茶,添上炭火,分发下三只蜡烛。

    谢凡拱手多谢,也不多言。点燃火盆,再拿出薄毯盖上,如乡试一般开始休息。

    虽然有几分寒冷,谢凡也蜷缩着身子渐渐睡去。转眼便到了九日子时,号军发下试卷。题目、正卷纸、草卷纸皆与乡试类似。

    谢凡拿出文具,见墨汁砚台因为点着炭火,历经一夜,万幸不曾冻住。只是正欲落笔,方才发现因为夜间寒冷,研墨之后,墨汁有些干涩。

    只好按照前日演练之法,用炭火将砚台微微加热,方才书写自如。

    接着细细读过题目,谢凡发觉果然比乡试艰深许多。

    四书义三题:

    一、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二、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三、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谢凡本经为《诗经》,他便只看了诗义题:

    一、蓼彼萧斯,零露渭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子孙。


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

【1】【2】

添加书签

站长有话要说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