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考科举 - 第47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南北中三卷

    洪武三十年会试所录五十一名进士皆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故称南榜。会试落第北方举子不服,联名上疏礼部,状告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

    因为考官刘三吾自己籍贯是湖南茶陵人,属于南方人,因此偏私南方人。

    太祖便命人复阅落卷,但上呈北方举子落卷皆文理不佳,并多有犯忌之语。单由此看,似乎是考官们并未有所偏私,着实是北方士子不如南方士子。

    然而落第北方士子却持有不同意见。于是又有人继续上告,主考官故意以陋卷进呈,仍然是为了偏袒南方举子。此时又有北方籍贯的官员们联名上告,请求复查试卷,彻查主考官员。

    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终太祖经过深思熟虑,同年五月下旨处理了相关官员。主考翰林学士刘三吾本为当世名儒,名望高隆,也被削去官职,坐罪戍边。其余考官中,更有二十余人被凌迟处死。

    时至六月,太祖又亲自在奉天殿组织廷试,策试下第举人。所取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

    从此以后,朝廷春闱便以南北方分别取士。每十人之中,南人取六,北人取四。

    在昌顺年间,高祖体恤云贵川等地士子艰辛,增加了中卷。朝廷又将南北卷更细分为南北中三卷。时至今日,便是依了高祖成法:每百人之中,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谢凡是南直隶应天府人,便是归在南卷。虽然名额最多,却也是竞争最激烈。

    对于会试这一番分地域录取,谢凡有些莫名的熟悉感。既觉意料之外,又觉情理之中。

    谢凡无数次在心中碎碎念:“熟悉的配方,原来的味道。这明朝也有地域歧视和地域保护。越看越觉得和前世一样。

    哎,房价也好,考试名额按照户籍分配也好。我都穿越重活一辈子了,这个世界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

    吐槽归吐槽,谢凡也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他转念一想:“也不对,我是回到明代了。封建王朝比社会主义国家落后才是正常情况。点背不能怪社会,逆天改命,只能靠自己。”

    一通胡思乱想之后,谢凡想起自己已经许久不曾用功读书。

    乡试之后自己先是休养调节了一阵。中举之后,亲朋好友纷纷道贺,自己又忙于应酬。再之后离家赶考,沿途风光旖旎,自己更是忙着游览,书籍都已经蒙尘。

    临行前谢凡便买了好些《会试录》专门复习备考。此时安顿下来便拿出书本来读。

    《会试录》与《乡试录》类似。由主考官做前序,副考官做后序。亦会载明考试时间、考官、参试与考中人数,考题以及取中文章的评价。

    谢凡在看文章之前,先将前三科会试报考人数与取中人数计算了一番。

    往上三科会试中,前两科所录取人数皆是三百名。只上一科,丙戌会试是“皇上龙飞第一科”,所录人数更多,有三百五十名。

    而这三科,报名参加的举子人数都颇为稳定,皆是三千余人。

    谢凡估计了一下会试录取率:“综合来看,大概就是百分之十。今科因为去年有乡试,人数应该比丙戌年更多些。”

    心中不禁感叹起来:“哎,我又没赶上好时候。恐怕这科录取率是不到百分之十了。”

    谢凡又沉下心来将《会试录》中所载题目和其中出彩文章都细细通读了一遍。

    其中题目与乡试雷同,皆是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谢凡暗暗点头,心想:“果然同汪大人所言一致。题目类似,只是其中寓意更深。须得读懂题中真意,方能落笔。”

    只是细细读过《会试录》中出彩文章与主考官之评语,谢凡似乎发觉出乡试与会试侧重不同:乡试更重经义,会试更重策论。

    《会试录》中经义文章自然皆是文采斐然,花团锦簇。谢凡读来,篇篇皆是朗朗上口,口齿留香。

    可考官评语往往颇为简单,只有寥寥数语。纵然是赞美之词,只是多为“灿若列眉”、“出色Jing彩”、“有蕴藉,有发挥”等词。

    虽然对于文章颇多肯定,却多在夸奖文采出众,并无实在意义。

    而对于策论,考官评语却多数言之有物。

    比如一篇策论讲至地震天灾,评语便是:“召灾有由,弭灾有术,此策言之甚悉。录之以为今日举国之助”。


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

【1】【2】

添加书签

站长有话要说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