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激光干涉产生的散斑效应会严重降低图像信噪比。目前最先进的方案是通过随机相位板加振动扩散器组合方案,也只能将噪声抑制到人眼可接受的临界值。
另外,传统点云法生成4k全息图需25万亿次/帧的浮点运算,即便是英伟达ovx算力平台在光线追迹算法下仍需5秒/帧,而实时显示则要求至少120帧/秒的运算速度。
除此之外,还有光学调制器件的性能天花板约束,还要考虑介质材料的能量耗散,以及真实现了这项技术触觉反馈效应……
综合以上内容,我认为全息只是视频里的一个噱头,大家可以散了,请相信科学,量子模拟计算或许是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具备很强大的能力,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篇回答有理有据,一看就是真·行业内大佬的回答。而且这还是在国外一个光学专业论坛上的回答。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概率看不太懂他都说了些什么。但也的确有不明觉厉的感觉。
不过这个回答能在网上火起来,并不是因为他的回答足够专业。
事实上,这一类热点问题,越是专业的回答越难被关注。毕竟阅读的门槛比较高。
恰好相反,那些抖机灵跟输出情绪的回答才更容易被传播。毕竟这种回答大家不但看得懂,而且还能参与到其中。
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都能在评论区一展身手。
专业光学理论方面的东西了解的人可不能太多,毕竟这东西门槛的确高。但要说到在网上Yin阳或者喷人,那擅长的人可就太多了。
让这个答案火起来的原因是,有个认证为新式量子电脑工程师的用户在这个答案下方的一个评论。
“回答的很专业,我看过您的论文,对您的一些见解也非常赞同,比如量子模拟计算并不是万能的。
但纯粹的技术无法实现,那么量子模拟计算加上一切取巧的方式能否实现呢?对于我们不了解的技术还是应该保持谦卑。”
毫无疑问,这个被顶到最前面的评论,虽然略微有些Yin阳,但说的也是大实话啊!
英雄出少年
不管外界炒得有多火热,终究还得等到华夏的元旦节才能见真章。
同理,极大的关注度的确有好处,对于量子模拟计算联盟来说也是极大的压力。
即便量子模拟计算联盟内部对于新一代的太极系列个人计算机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没有最后发售,谁也不知道是否真能打开市场。
商场上这种事情很多。叫好不叫座的产品比比皆是。任何一家高科技企业都开过类似的产品。
比如谷歌眼镜。
最初发布的时候也曾受到过广泛的关注跟好评,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未来科技的代表作之一。
但当时高额的价格跟可能涉及到的隐私问题,以及使用场景受限等等原因,在消费市场上并没有获得成功,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
前几年苹果还曾经推出过一款ar头显,当时也是各种吹捧,总结出了各种划时代的功能,但结果却是销量甚至还不如谷歌眼镜,没多久就宣布停产。
说白了,很多时候科技企业会陷入一种误区,做出的东西概念的确很超前,但真的开始用户体验的时候就拉胯了。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掌控网络上电子产品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电子产品发烧友们。
这帮人一般有钱有闲,而且特别喜欢第一时间去体验那些概念级的产品,哪怕要为此多花些钱也无所谓。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