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视线投向了一直低头看着手中的报告没有开口的常浩南。
“常博士,既然是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会议室里逐渐安静了下来。
常浩南站起身,走到了贴着试飞结果和设计图的黑板旁边。
“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常浩南转过身,看着面前一众工程师说道:
“经过过去几天整个数字化设计组的努力,已经基本完成了歼8-3原型机气动和结构设计的参数化建模,因此修改设计所花费的时间应该会比预计中更低。”
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成果。
飞行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气动外形进行评估,因而需要反复对飞行器气动外形进行修改,以期改善其气动性能。
而一旦有了参数化模型,就可以通过改变设计参数来驱动几何模型变化,从而大大缩短几何模型建模周期。
林示宽带人搞了一年半都没太多实质性进展的任务,常浩南过来之后还不到十天就解决了。
虽然后者并未提到自己的名字,但几乎所有人都默认这是他深藏功与名的表现。
于是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常浩南伸出手向下压了压示意先低调:
“至于机翼的改进方案,我也确实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常浩南拿起一支没有削过的铅笔,在设计图上面比划着继续说道:
“增加一对翼刀的思路是没问题的,但根据我的模拟结果,机翼表面横向气流最密集的区域是机翼后缘附近。”
“因此我认为可以把本就存在的上下副翼铰链整流罩扩展为后缘翼刀,这样增加的死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在观感上也更接近原来的双翼刀。”
“同时,可以在机翼设计中引入前缘装置,比如前缘襟翼或者前缘缝翼,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翼刀对在中低速度段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造成的影响,甚至可以大大改善飞机的低空低速性能!”
正文卷
前缘缝翼(2/5)
众所周知,歼8系列战斗机的低空低速性能不好。
除了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本身在低空低速工况下性能不好意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飞机在设计的时候选择了相当简单的机翼构型。
没有前缘装置,后缘也只是最普通的传统襟翼。
这种襟翼由于流动很容易从产吸力的一侧分离,尾迹并不稳定,在中等偏角下襟翼上就发生流动分离,增升能力非常一般。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低意味着进步空间大,对于现在的常浩南来说也不一定是坏事。
只是这一次,就没有任何后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了。
所以他也还没想好到底选择安装前缘襟翼还是前缘缝翼。
前缘缝翼的增升效果更好,但结构更加复杂,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噪音。
当然,这只是概括性的规律,具体的性能如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设计水平上来。
总的来说,二者之间各有优劣,主要看怎么取舍。
听到常浩南对于把副翼铰链整流罩扩展为后缘翼刀的想法,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是眼前一亮。
但当听到前缘增升装置的时候,又有不少人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
最后还是柳明开口总结道:
“关于翼刀的设计,小常同志的思路确实非常好。”
“至于前缘增升装置……”
柳明和坐在前面的杨奉畑对视了一眼:
“其实在八三工程还处在预研阶段的时候,大概80年代末,我们和法国达索公司合作设计过一种前缘缝翼,准备用于改进当时的歼8-2飞机。”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