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在70年代发大财 - 第12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esp;&esp;鞋子基本都是自家做的老布鞋,还有穿草鞋的。那种大头草鞋后世已经很少见了,外面用稻草编织,里面有条件的就塞棉花,没条件的就是破布头烂鸡毛之类。

    &esp;&esp;他们这些下乡的知青穿的算是相当不错的了,基本人人都有黄胶鞋和冬天穿的大棉鞋,条件好的还有穿棉皮鞋的。

    &esp;&esp;不过棉皮鞋什么的都不方便下地,估计到时候都得换成旧鞋子。

    &esp;&esp;白清霖打眼望去,整个村子就好像一幅幅陈旧的老式黑白照片,灰突突雾蒙蒙,带着一种年代感的沉闷。

    &esp;&esp;他先随着知青队伍去大队部,大队长村长和会计都到了,正在给人领粮食。除了知青要领,部分社员也要领。有的人家里穷,怕粮食都领回家被老鼠啃了,或者被偷走,干脆都存放在大队部这边的仓库里。到时候按照工分算粮食,边划边吃。

    &esp;&esp;知青领粮食可以先预支工分,也能用钱和粮票购买。

    &esp;&esp;白清霖站在后面看了一圈,朱正民,王建国和王爱民,以及女知青那边新来的马素云和王巧云,都掏钱换了些细粮,又答对着预支工分换的粗粮。

    &esp;&esp;在这里,磨细了的棒子面都算是细粮的一种,但比大米白面要便宜一些。粗粮就是红薯,红薯面,高粱面和杂面。

    &esp;&esp;杂面所谓的杂,其实就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掺和在一起做成的面。里面有红薯面、麸皮,些许高粱面以及一些晒干的红薯藤磨成的粉。

    &esp;&esp;这种杂面是最便宜的,同样也是口感最粗糙的,只有家里非常穷的才会以这样的杂面作为经年口粮。

    &esp;&esp;白清霖曾记得nainai给他讲述过当年知青下乡的故事,有的知青运气好,去的地方比较富裕,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粮食高产,工分自然也会很高。

    &esp;&esp;听说最高的一个工能达到五毛钱。所谓一个工就是十个工分的满工,等于一个工分五分钱。

    &esp;&esp;而穷的地方呢?那是真的穷,土地贫瘠,干旱,能种出来的作物非常少,大家勒紧裤腰带才能勉强饱腹。那种地方,一个满工只有三分钱。

    &esp;&esp;nainai说当年来村子里有个知青往家里写信,信封上带了个信笺,上面有水草有鱼。那个知青用箭头指着鱼说:多想尝尝此物之味啊。

    &esp;&esp;可见村子曾经就是个穷地。

    &esp;&esp;红星公社这边算是比较富裕的了,一个满工是三毛五,勤快的人家一年到头不但能吃饱肚子,还能用剩下的工分换成钱来补贴家用呢。

    &esp;&esp;知青里面也有能做到满工分的,就是吴长青跟王城这老哥俩了。吴长青是因为在村里年头长了,干活干出经验,能赚个满工分,咬咬牙还能多出一些工分来。王城纯属于家里十分穷困,来这边拼命干活,年底计算工分和粮食还能分一些寄回家。


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

【1】【2】

添加书签

站长有话要说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