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 民国小百姓 第40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深以为然。

    于是,继木匠师徒和郑经理之后,学校又多了两名老师。

    一名姓尹,负责填韩厂长的空,教授两个大班的国文,还要负责印刷部门的油印工作。另一名姓林,说是学过几笔西洋画,识五线谱,也会吹笛子,还会拉小提琴。

    这两名都是男老师,跟韩厂长不一样,他们都不用负责守校。

    春妮怀疑,这跟学校目前腾不出多余的房子容纳更多的老师住校有关。

    不过,她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很快得到解决。

    学校一下增加了好几号人,不可能都窝在方校长跟韩厂长的小宿舍里办事。那个小宿舍以前只是个五六平方的小门房,塞下六个老师就勉强,更不论其他。

    要么搬迁,要么原地再盖几间房子办公。二择其一,迫在眉睫。

    这两间仓房原本是张鹤年先生小舅子的产业,张先生的老丈人以前是青帮大人物,据说还是海城有数的一位闻人。倭人进驻海城之后,几度延请张先生老丈人在新政府任职,均被他托病推辞了。倭国人很不耐烦,曾在各种场合放话,要给这位老爷子好看。

    老先生如何应对,春妮不知道,只知道老先生的家人被吓得不行。恰逢张鹤年先生遇刺,这下捅了马蜂窝。各房头生怕死期将至,走关系的走关系,卷铺盖卷的卷铺盖卷,不出一月,将家里不方便带走的东西卖的卖,送的送,处置干净之后,留下死活不肯走的老头,携家带口,逃命般地离开了海城。

    码头的这两间仓库便是张先生趁机便宜买到手上,交给了方校长。

    江浦报童学校的这块地皮算是半正式地成为了学校校产。

    所以说,搬迁是不可能搬迁的。以学校的销金能力,还要以此地为据点,长期当钉子户才能活下去这个样子。

    至于学校为什么一定要设在江浦这里,端看这一带的地形就知道了。

    前文曾有言,在海城会战那会儿,江浦这一带遭受过倭军的“重点照顾”,这一带废弃的房子非常多,包括王阿进家里的小铺子就是毁在那时候。

    学校后边就紧邻着一大片废墟。

    韩厂长去工部局给工厂跑手续时,意外得知,因为这一带毁于战火的房子很多,工部局并没有及时组织人手堪验核实。换句话说,如果Cao作得当,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划一块地,盖几间房子充作校舍。

    这会儿盖房子,跟后世差不多,需要问工部局跑手续先买地皮。租界的地皮多贵,哪怕经历过战火,价格有所回落,但把玩具厂的余钱全拿出来,只怕也买不到之前他们一间仓库地皮的一半。

    学校要盖点房子,只能想些非常规办法。

    春妮给方校长出了个主意,让他请几名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废墟中拾捡碎砖头收集起来。若遇着有人问,就说学校想撤去原先的木栅子,正式盖个围墙,等砖头攒好之后就正式开工。

    别说,这个答案一说,堵住了不少好事人的嘴。

    砖头捡得差不多,附近的废墟清理得也差不多之后,方校长再组织几个学生在空地刨坑。

    有入行的看着不对,问他:“我怎么看这像是在打地基呢?方校长,你真不是在盖房子?”

    方校长如今也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说这里啊?这一块是我们想盘个猪圈,等来年养几头猪,年末了也好给学生们打个牙祭。”

    那人还想再问,方校长笑呵呵地挤开他:“对不住,让让,让让啊。”

    这附近人多嘴杂,再往后数天,不知是谁背地里把发生的事捅给了巡捕房。

    大鼻子的英国警长来转了两圈,让方校长请进去喝了杯咖啡,出来时挥舞着警棍,Cao起生硬的华文一顿大骂:“盖个鸡窝也要找阿sir,盖个猪圈也要找阿sir,阿sir的时间不是时间?谁要是以后没事找事,别怪我请他去巡捕房喝咖啡!”

    围观人等顿时作鸟兽散。

    自此之后,江浦学校挖坑也好,搬砖头也好,是再也没有了人敢过问。反正他们又没有真的盖起房子。

    时间渐渐到了圣诞节,按照常规,租界所有的外国雇员都要放三天假,英国巡捕房也不例外。

    放假的当天大清早,王家兄弟领着好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力夫推来数车泥瓦和钢筋,沿着废墟划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在学生们提前挖好的几个“坑”边搭开架子,再从教室里扯出条电线,抹泥的抹泥,拌灰的拌灰,日夜开工,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等到三天时间一过,英国巡捕们重新上班,学校的新围墙里,多了数间敞亮干净的青砖大瓦房。


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

【1】【2】【3】

添加书签

站长有话要说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